從搜狐董事長張朝陽身上看:出國留學真正會帶給我們什么?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4-04-03
在孩子出國留學的路上,千萬中國父母與孩子都在奮力奔馳著。其中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數(shù)不勝數(shù)。在父母孩子的狂熱追逐之下,我們不禁反思留學這條道路究竟會帶給孩子什么?
國外高等學歷的身份加持?
是海歸背景的高薪待遇?
亦或是更為開闊的視野見識?
其實海外留學帶給我們的遠不止這些表面的東西,
留學真正教會你的是如何定位主宰自己的人生。
讓我們從搜狐老總張朝陽身上,
看看留學帶給我們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張朝陽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zhí)行官
- 1986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并于同年考取李政道獎學金赴美留學。
- 1993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后,在麻省理工繼續(xù)博士后研究。
- 1996年8月手持風險資金,回國創(chuàng)建了愛特信公司。
- 1998年正式推出其品牌網站搜狐網,同時更名為搜狐公司。
功成名就之后,談到自己當年的留學經歷,他說道:“走到今天,自己回想一下,如果沒有美國的經歷,我會在好幾個方面比較欠缺。到美國去生活使我見了比較大的世面,理解了世界上除了一種國家的生存形態(tài)還有另外一種形態(tài)的生存,同時也體會到美國人定義下的平等概念。”在這位互聯(lián)網大佬看來,是“留學”這把鑰匙開啟了他成功的大門。
“一位互聯(lián)網大佬的留學自白”
我到美國考取的獎學金項目是由李政道發(fā)起的,這個項目每年從中國招100個學生到美國去學習??歼@個項目的時候,全國各大學篩選出來700個人參加考試,清華送出一個有25人參加的代表隊。
說實話,所有能來參加考試的人其實都是各學校的尖子,幾乎每個人都有遠大的抱負,想拿到諾貝爾獎、想當物理大師的比比皆是,每個人都特別狂。而且在應考階段,主考方面把大家放在一起,一天24小時讓他們在各個方面進行較量,這就把學習變成了一場非常艱苦的心理搏斗。
這個項目最終的錄取人數(shù)為100人,所有這700名學生都經過了嚴格的三天考試。那次清華有8個人考上這個項目,我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場競爭給我留下的印象之深,至今都讓我覺得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事實的確如此,現(xiàn)在經常有人問我:"在面對風險投資時心理壓力能不能承受?"我則回答:"這些壓力比起我在清華參加考試的時候的壓力要小得多。" 留學的競爭讓我養(yǎng)成了良好的抗壓能力。
我靠著這個獎學金項目到美國之后,輾轉進入了麻省理工學院搞凝聚態(tài)物理。現(xiàn)在想想其實我挺為自己覺得幸運的。麻省理工學院本身的校風非常務實,我從這種務實的校風里體會到不少正確做事的方法。
1993年年底我拿到博士學位,這時候的我已經開始對物理以外的很多事情感興趣起來。那時候華爾街的人認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都很聰明,尤其是學物理和學數(shù)學的,所以他們的人愿意到我們學校來招人,我的很多同學都因為這個原因到華爾街當股票分析員去了。
但是我當時覺得在美國呆了這么長時間,最能發(fā)揮我作用的是必須做一些跟中國有點關系的事情,不然我跟美國人比起來幾乎可以說沒有什么特長。經過仔細為自己分析,我覺得對當時的我來說,最直接的一條路就是留在麻省理工學院做跟中國相關的事情。
那時候我的導師已被提升為副校長了,而且我們學校也真的有和中國發(fā)展一些關系的設想,校方就任命我來做這些事情。在行政上,校方把我放在一個叫做企業(yè)關系部的部門里面,專門負責跟中國方面的聯(lián)絡事務。其實,這個職位等于是為我這樣一個人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
從此我在這個職位上開始了完全與物理無關的工作,更多的是跟別人吃飯,做國際關系,在學校里接待中國來訪的官員,也安排校方領導到中國訪問。
我明白我當時所做的事情使得我在這個社會所受到的重視程度跟我想得到的重視程度根本不相符,所以我一直覺得特別迷惘,不明白自己的人生為什么這么艱難,自己為什么生活得這么痛苦。
所以,這個問題不是華人在美國有沒有受到歧視的問題,而是你究竟有沒有主流文化的感覺。你不在主流文化里面,你的生活中必定缺乏營養(yǎng)。我常常這樣覺得:任何離開從小長大的環(huán)境到另外一個文化圈子里面去的人,都不太可能在新文化圈子里融入主流文化,哪怕這個人外語講得再好。
這些思考讓我得出的體會是:如果我跟美國人之間想達成類似中國人之間的那種"一回生二回熟"的信任,以求謀得一些商業(yè)利益,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這讓我覺得作為一個在自己文化圈中運作的人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特別特別多。這樣的一種思考貫穿了我整個1994、1995年反復回國的過程,我越來越覺得自己只有回到國內才能做出更大的事情。
當我把我的這個想法說出來之后,我周圍的很多朋友都很不理解為什么我要放棄。
我知道這些人能有今天都是靠他們自己奮斗得來的,再加上他們已經在美國呆的時間很長了,你問他:"想不想回國?"他們一定回答:"不想回國。"如果你再問他:"在美國生活得快樂不快樂?"他們一定會說:"我在這兒挺好的。"根據這樣的回答你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人在美國混得都挺好的。
但是如果你把時光壓縮一下,比較一下這些人在出國前懷有的滿腔抱負和他們現(xiàn)在在美國所處的境況,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方面已經大打折扣了,也就是說他們已經對自己無所求,求的就是穩(wěn)定和安逸的生活。
老實說我在回國之后的這三年里見到過許多很核心的美國人,比我過去呆在美國那么多年所見到的美國重要人物要多得多,我同時也知道了主宰美國這個社會的這些人都在干什么。
如果我像過去一樣停留在美國的話,這些人我是不可能見到的,或者說我可能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見到他們,才能和他們一起做生意,但是我立足于國內再回到美國之后,由于我?guī)淼氖且环N他們所沒有的機會,我和他們的這種交流和合作就格外受到重視。
說到回國,又必須牽涉出另外一件事情和另外一個人。
他是我同學的同學,他從哈佛商學院畢業(yè)之后準備開辦一個商務信息發(fā)展公司,而且他準備開辦的這個公司已經進入了籌備階段。他是美國人,父母給了他一些錢,他的公司叫INTERNETSECURITIES INC.(簡稱ISI),比照當時非常受歡迎的"美國在線(AMERICAN ON LINE)",他想做一個"歐洲在線",我當時其實正在想做一個"亞洲在線"或者是“沖國在線”。
因為他的業(yè)務要在全世界發(fā)展,所以他需要在中國建立一個辦公室來收集中國的商業(yè)信息,這樣的話他需要派一個人到中國來。
當時我急需回國,所以我忍受了非常低的工資待遇。但是有些話我是和他明說了的,我告訴他我雖然接受了ISI的工作,但我最終還是要開辦一個自己的公司,所以我要他給我一定的時間來探索這件事情的可能性。我的這位朋友很開明,他允許我有百分之三十的時間來研究自己的事情。
我就這樣帶著他人的使命和自己的想法回國了。
時間很快地就到了第二年。第二年的4月份我回美國開會,特意繞道麻省理工學院商學院去,找以前我認識的一位教授愛德華-羅伯特談,那時候我已經對自己的公司有一點初步的想法。我的這個想法得到了這位教授的支持,他愿意拿出一筆錢來幫我成立這個公司,但是他提出還需要另外有人一起投資共擔風險。
你看這就是國外的不同,一個年輕人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他們真的會去認真的對待,也正是在國外留學的經歷,讓我有了敢于挑戰(zhàn)拼搏的勇氣與毅力,這在當時的中國我是絕對不可能學到的。
之后我在創(chuàng)建公司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困難,但我從來沒有覺得有什么困難是會把我打倒的,我一直相信,我一定會成功,即使在那時,我走的這條路還沒有人走過。
現(xiàn)在國內的人已經開始對"風險投資"這個概念持接受態(tài)度了,在這方面我們算是國內的一個典范,人們一提到風險投資就會提到我們的"搜狐"。
在過去的三年里,我在公司里做的一直是管理工作,現(xiàn)在我們的公司已經有一百多人了。我的管理經驗也從管理一個人、兩個人一直成長到現(xiàn)在。
走到今天,自己回想一下,如果沒有美國的經歷,我會在好幾個方面比較欠缺。到美國去生活使我見了比較大的世面,理解了世界上除了一種國家的生存形態(tài)還有另外一種形態(tài)的生存,同時也體會到美國人定義下的平等概念。在我看來,這種平等的概念特別重要,所以我在價值取向上沒有很強的等級觀念。
當然,除了沒有等級觀念之外我還獲得了危機意識和生存意識。我在美國奮斗了九年多,那種危機感一直都跟隨著我。
而且,在美國的這么多年里見識了很多人的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以后,我已經不會很狹隘地保留一種小人得志的感覺,可以生活得非常平民化,這些都是綜合了美國給我的各種觀念而成的,比如平民精神,比如平民文化,比如見過世面,比如邊緣人心態(tài),等等。
我比較崇尚美國電腦大亨比爾蓋茨的追求,他說:"我這輩子沒有什么要求,我的要求就是想要讓每個人的桌面上有一臺電腦。"這其實是很崇高的理想,這樣他就可以形成百年老店,這樣他就可以屹立不倒。留學真正帶給我的是開闊的眼界以及對自己工作、人生目標的正確定位——實現(xiàn)屬于我夢想達到的目標,簡單又讓人熱血沸騰。
至于我自己的目標,其實很簡單:我的心愿是要把公司變成更大的品牌。
我覺得在國外接受過教育再回國來創(chuàng)業(yè),走這樣的一條路很好。一個知識人才如果單獨在國內發(fā)展會受很多限制,這種限制來自多種方面,因為西方的商業(yè)操作是非常成熟的,中國搞市場經濟也就十幾年,所以中國在市場操作方面是很幼稚的。因此,在經營操作方面我絕對推崇美國做法。
未來我會一直生活在中國,我不想來中國來掙一筆錢又回美國去居住。我告訴你一個讓我自己也覺得奇特的感覺,對美國,對我去美國交涉事情的城市,我每每完成了在那里的事務之后,那個城市就讓我覺得倏然陌生起來。
唯一不變的是我還是喜歡喝咖啡,我喝咖啡已經可以算是一種情結了,就跟抽煙一樣。我覺得自己享受的不只是咖啡的那個味道,還有由那個味道所誘發(fā)的思想和那種拿著杯子坐在那種環(huán)境中的氛圍,這其實已經是一種文化了。每當咖啡之香充滿我的心脾時,我內心中感受到的則是滿滿的自信與充實。
對于張朝陽而言,留學的經歷讓他成長為了自信的自己,有獨特想法的自己,敢于創(chuàng)新挑戰(zhàn)的自己,而正是這些決定了他的成功。
其實每個人對于成功的定義都是不同的,但對于中國當前的大環(huán)境而言,大多數(shù)的我們都擁有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機遇以及實力,但我們卻又都缺乏去創(chuàng)造實踐的勇氣。所以絕大多數(shù)的畢業(yè)生只能坐在格子間內,干著千篇一律的工作。
而對于挑戰(zhàn)與冒險,卻幾乎很少有人可以去奮力拼搏。而這種勇氣以及去創(chuàng)造的自信,將會決定你的一生是做一名管理人員還是被管理的人員。在這方面,文化開放的國外將是你最好的老師,我們每個人都要相信:對于創(chuàng)造、成功、理想你缺的只是勇氣。
同時,你也要相信:
為生活、事業(yè)和夢想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是無法計算和評估的。時代的發(fā)展,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遵從內心的選擇,超越刻板的束縛,勇敢的走向遠方,在未來的旅途上,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