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我理解的IB課程到底不同在哪里?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4-03-29
兒子現(xiàn)在就讀的學校是國際教育課程的IB體系,當初幫孩子選擇學校的時候,是因為看中IB全人發(fā)展并關注個性化的培養(yǎng)方向和教育理念。但最初我也有困惑, 也有擔憂,想弄明白: 什么樣的孩子適合讀IB? 我的孩子是否適合讀IB? 為什么都說IB是最難的國際課程? 既然是最難的課程, 為什么還有人選擇了IB,它到底有什么魅力?
我們是帶著這些問題上路的,這三個月,IB就像一個導航器,引領著孩子享受學習的過程,引領我作為家長的角色,細品這種學習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以及我對IB教育的粗淺認識。
其實從IB的課程設計上,它與其他課程有本質(zhì)的不同。我理解的不同體現(xiàn)在:
1
對“世界公民”的定義
關注自己的國家,關注自己國家以外的世界,兼容并包。這點的體現(xiàn)之一,是在對母語的學習與探索上。我在中學時期最喜愛的文學形式,是中文的詩詞歌賦,中文的一字之美,一字之內(nèi)涵,在我心里超越任何語言。當我動了讓孩子讀國際學校的念頭的時候,這部分是我深植內(nèi)心的顧慮和擔憂。我不想他風花雪夜的時候,沒有一句應景的詩文配他的心境;我不想他孤獨無助的時候,他只能用別人的語言傾訴或者懊惱;我不想他高興的時候,只會說Happy,卻不知道“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也不想他離愁別緒時,不能體會“離人心上秋“??傊?,我從來沒有想過,讓他放棄中文,丟了母語,丟了智慧哲理與淡淡哀愁的詩辭曲歌,那些我認為中國人不能沒有的東西。IB課程安慰了我,讓我不用被動舍棄母語,讓孩子有機會,學習運用中文古老的智慧,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思想。
我們的孩子終將成為世界公民,對本民族的認同是認識世界的前提,我們希望他成為一個國際人,更欣賞他是一個帶有中國色彩的世界人。有一天他能用別人的語言講解自己的文化,能用自己的母語直抒胸臆,也能用舌尖上的中國菜,滿足他的胃和味蕾。
2
IB注重學術(shù)結(jié)果的同時,高度關注培養(yǎng)過程
IB改變我們原有對學習的認識,不是從理解、記憶到分數(shù),而是從思考、研究到應用,再到分數(shù)。我們常說,為什么很多大學生到了工作崗位,并不會工作,不得要領。我覺得不僅是工作空間跟目前大學學習空間的差異,最主要的差異是當前的教育,解決了掌握知識的內(nèi)容,卻沒有習得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和工作中的應用問題。這種差距,讓我們看到很多大學生成為“廢材”,畢業(yè)后要從頭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如何研究與應用一門技術(shù)。這固然不是學生的錯,這是教育導向和方法的錯誤,只不過買單的是不明所以的個人和求賢若渴的企業(yè)。
IB課程每天都有團隊合作的項目,孩子們在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習氛圍中,找尋自己對知識的理解。通過探索和研究去衡量學習的意義,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激發(fā)孩子內(nèi)源性動機的過程,那種操之在我的感受,加上對知識的追求,孩子怎么可能不會習得應用的能力?兒子每天都會跟我說,他今天跟誰在一起,做哪一科的Project,這幾天哪天有Deadline。我覺得這就是工作的真相啊,這就是在解決問題啊。如果你是老板,你愿意雇傭一個手持高端文憑不會做事的人,還是也許文憑不高,但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能力超強的人?
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我們家長和社會的普遍認識是更加關注結(jié)果,名校、高分是集體性的訴求。不管公立體系還是國際教育體系,我們仿佛都逃不掉這樣的魔咒。但我更希望看到學習的過程中,孩子習得了什么,培養(yǎng)了哪些能力和素質(zhì)。而IB給了我們更好的答案。
3
IB結(jié)構(gòu)性的選課制度,讓孩子得以均衡發(fā)展
從個體特點出發(fā),IB結(jié)構(gòu)性的選課制度,讓孩子得以均衡發(fā)展,并能學有所愛。我們知道IB,是從6個學科中選擇3門高階HL,3門標準SL課程。這些可選科目中既關注孩子的偏好,又保障均衡發(fā)展的結(jié)構(gòu)化。我非常贊同熱愛歷史的孩子要去學學物理,學數(shù)學的孩子要去了解哲學。這些科目的劃分本身是出于對學科范圍的界定,但真正高階的學術(shù)與生活中,文理都是相通的。
前幾天跟一個公立學校初一的孩子,聊他偏科的問題。孩子為什么會不喜歡一門課,除了老師的因素,除了課程難度和自己的基礎外,其實是沒有看到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不知道我為什么要學好地理,地理與歷史,與我們每天穿的衣服,吃的辣椒有什么聯(lián)系。如果我們能把那么多的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放到地理環(huán)境中去,放到氣候環(huán)境中去,放到文化、放到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去,你也許會知道為什么某時某地,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什么那么多的戰(zhàn)爭是因為文化差異、政治立場導致的。所以我們希望孩子學貫東西的基礎是,對學科掌握的平衡感,而IB的選課正好把握了這種平衡,不多一分,也不少一瓢。
學習就是一個跳出舒適圈,挑戰(zhàn)自我的過程。在自己各種舒適感都100分的狀態(tài)下,你能夠習得的東西是有限的。就像填鴨式的教學,你學與不學,它都在那里,都用那種方式,像雞包飯一樣丑陋和殘忍。
也許IB的難度和它呈現(xiàn)的魅力是一樣的,像極了一個需要你傾盡全力去探尋的寶藏,閃閃發(fā)光,可得,卻并不容易。青春就是陽光肆意,流汗、流淚的旅行,不親自走一程怎么知道什么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