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梅沙雙語學校 | 教師專訪--黃雅詩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4-03-02
黃雅詩: 在中文學習中建立自我表達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教師專訪
中文組學科組長 黃雅詩老師
從臺北到北京再到首爾,
是黃老師求學的路徑;
從深圳到北京,再到深圳,
是黃老師從教的路徑。
她不拘泥于熟悉的小小疆域,
她樂于打開自己擁抱世界,
這是她對待求學的態(tài)度,
亦是她對待教學的態(tài)度。
黃雅詩老師
北京大學 古典文獻學碩士、博士
臺灣教育大學 中文教育學士
韓國中央研究院(交換學者)
在國內(nèi)外期刊發(fā)表多篇文章
跨越兩岸的求學之路
圖/ 北京求學生活
在臺灣教育大學完成了中文教育的學士學位后,黃老師便在北京大學開啟了長達6年的碩博求學生涯。在這期間,她曾閱過高考試卷,也在人大附中教過課,還在韓國中央研究院擔任過交換學者。
圖/ 韓國生活片段
而她最忙碌的事莫過于爭分奪秒地讀書,從中文教育專業(yè)跨越到古典文獻學專業(yè),她拼命用一年時間讀完了本科四年的理論專著,之后順利得以在研究生課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方向。
這段沒日沒夜啃著學術專著的日子,并不輕松愉快。但是當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xiàn)在論文封面上,捧著只屬于自己的作品時,她覺得熬過的日日夜夜都值得了。
這也是她想對學生所分享的:學習、驗證、思考,任何一項都沒有游戲闖關或是影視娛樂刺激、愉悅。但在學習的過程中,總結出所有學習到的知識,在經(jīng)過仔細驗證和細密思考之后,成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那種快樂是無法比擬的。
圖/ 北京生活片段
她的中文課有什么不一樣?
在國際學校和雙語學校里,中文課程作為語言學習的基礎,一直是大家的關注焦點。在黃老師的中文課上,你可能會忍不住驚嘆,中文還可以這樣學?
文史哲內(nèi)在脈絡的跨學科思考是學生們在課堂上常常要面臨的“靈魂拷問”。
比如在學習“大江東去”時,黃老師會問學生為什么沒有“大河西流”這個說法?這樣就引入了中國地理的知識,因為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在學習“水落石出”時,學生會掌握“夏天是漲水季,冬天水少而石出”的知識;在學習“風霜高潔”時,又融進了物理的知識,為什么一定是霜,而不是冰。在學習中國文學時,節(jié)日、節(jié)氣、傳統(tǒng)服飾文化等被廣泛涉獵;在學習西方文學的時候,時代背景則是學生們率先需探索的內(nèi)容。每一個知識,都需要知其然,更要究其所以然。
這是黃老師所堅持的,中文不僅是溝通工具,也是文化素養(yǎng)的核心能力。因此,梅雙以“旁通東西、學貫古今”作為課程目標,希望在培養(yǎng)學生對于中國文化認同的同時,也能建立世界公民的素養(yǎng)、知識和技能。
閱讀是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
圖書館里新增的大部頭書目,中文教室里書柜中滿滿當當?shù)臅?,學生們手中的必讀書單,教室外的長廊上張貼著學生的讀書筆記。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梅雙的閱讀氣質(zhì)。
梅雙中文課程在規(guī)劃之初,就以文化和傳統(tǒng)為主要考量因素,進行課程融合。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學生在基本學習內(nèi)容之外,還設計了整本書閱讀計劃作為輔助。
在選文和整本書閱讀方面,有不可缺少的經(jīng)典名著,有近現(xiàn)代重要作家和當代優(yōu)秀作家的散文、新詩、小說,力求擴大學生閱讀范圍的同時,也希望學生能在不同體裁和主題的文本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和閱讀的樂趣。
每個教學單元,會根據(jù)相應的教學內(nèi)容,設置相關的整本書閱讀推薦。比如7年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單元,整本書閱讀計劃為汪曾祺的《人間滋味》、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8年的植物單元,整本書閱讀計劃為梁衡的《樹梢上的中國》、陳婉蘭的《愛上植物的第一本書》。
閱讀也不僅只局限于書本,而是各種文本都是學習、討論的對象:文學文本中,我們學習描寫手法、藝術效果和結構框架;非文學文本中,我們學習創(chuàng)意發(fā)散,辨別真假和說明宣傳。不同的體裁,不同的作家和時代,相同的是白紙黑字的遣詞造句、意象意境和文化典故。
所以同學們可以在電影、戲劇、展覽,甚至在植物中閱讀。閱讀之后,他們所呈現(xiàn)的作品同樣不拘泥于形式,有文本、戲劇表演、海報、手冊、視頻,甚至演講。 在不設限的視野下,我們遇見了閱讀所帶來的更多可能。
圖/ 北京工作期間,帶學生看展
終身學習的踐行者
作為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IB課程體系語言與文學教師,黃老師認為IB的終身學習者理念,不僅只針對學生,同樣也針對教師。比如IB課程大綱5-7年會改一次,教學內(nèi)容、要求和評估也會相應改變。這就要求教師隨時保持學術敏感度,與時俱進。
對于學生的學習模式,黃老師更側(c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語言表達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等。
黃老師亦從很多家長身上看到了他們保持著終身學習的習慣。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在北京一所國際學校工作時,班上學生的家長們?yōu)榱颂嵘⑽乃?,與孩子的教師更好地交流,甚至自發(fā)組織了家長英語學習小組。
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亦給予了她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她關注到在Web2.0時代,電子產(chǎn)品使用技巧至關重要。因此她產(chǎn)生了一個小小心愿,為學生開設一門“基本軟件技能”課外課。考慮到學生完成作業(yè)的需求,這門課程以Office三大辦公軟件(Word、Excel、PPT)和Pages的基本使用為主。而從這門課的互動成果來看,也讓她更加確定了這門課程的必要性,以及認識到“科技素養(yǎng)”對于教學課程的深刻影響。
對于黃老師而言,中文課不是脫離現(xiàn)實的閱讀和寫作課,而是學習“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普世認知,并在此當中建立自我表達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如果您想要提前了解關于國際學校的全面信息,家長們可以掃碼關注幫你擇校了解國際學校最新資訊!
文章來源“梅沙雙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