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八!“物理杯”美國高中物理競賽喜訊!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4-02-26
省實AP學子在由美國物理教師協(xié)會(AAPT)主辦的2021年“物理杯”競賽中表現(xiàn)出色,喜獲佳績。
由美國物理教師協(xié)會(AAPT)主辦的2021年“物理杯”美國高中物理思維挑戰(zhàn)近日放榜。該賽事今年共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澳洲、加拿大、新加坡、英國等13個國家及地區(qū)的將近5800名學生同臺競賽。
省實AP學子在此次“物理杯”競賽中表現(xiàn)出色,喜獲佳績:FAP1班莊志凌同學獲得全球個人前100名獎項、全國個人前10名獎項及全國金獎三大獎項;EAP1班郭晉誠同學獲得全國金獎;DAP6班方文龍和吳思行同學獲得全國銅獎;DAP2班沈心胤同學獲得物理優(yōu)秀獎!
其中,莊志凌同學在Division 2組別(高級組)中,以37分(滿分40分)的優(yōu)異成績,位居全球第八、全國第三!
賽事簡介
“物理杯”(Physicsbowl)美國高中物理思維挑戰(zhàn)由“美國物理教師協(xié)會”AAPT主辦?!懊绹锢斫處焻f(xié)會”成立于1930年,是美國唯一專注于普及與提升物理教育的學術機構。該協(xié)會旗下有8000名注冊物理老師,其中一半成員是美國各名牌大學物理教授,約三分之一成員是美國高中的有經(jīng)驗的物理老師。協(xié)會每年都會通過會議、論壇、雜志、活動等方式為美國大學與高中物理教育提供新鮮的物理前沿思想與更豐富的物理教育資源。
獲獎感言
莊志凌:
作為一個申請季已經(jīng)結束的準畢業(yè)生,競賽獎項或許對我來說已經(jīng)沒有什么實際助力了。所以我也并不是本著為自己大學申請材料助力的想法去參賽,而是為去年因疫情而取消的比賽和我當初所做的努力,尋一個交代。(不希望看見努力被白費了)
決定參賽后先是找了一份真題摸摸底,看看自己現(xiàn)有的能力到什么水平了,同時也可以根據(jù)試卷的反饋精準打擊知識盲區(qū)。但是一開始得到的反饋不容樂觀,四十分鐘四十道題,我既不算有速度也不算有精確度。除了心中感性中有畏難的部分外,理性也在促使我衡量為此的付出是否真正能得到回報。
高二選修物理課時,由于活動與課業(yè)的時間安排沒有做好平衡,我在班里的成績并非處于前列,直到臨近考試時才及時重新調整。Roger老師對于我短期內做出的調整和進步予以了鼓勵,也促使我重新考量,也許自己真的可以放手嘗試,畢竟可怕的并不是未知,而是抗拒未知而停留在狹隘可見的原地。于是我便開始認真準備參加物理競賽,根據(jù)考綱分層修習廣泛的知識點,在各大網(wǎng)站、相識的學長學姐和師長中尋求資料和課件。不幸的是,始料未及的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了各方的安排,各大競賽自是不可幸免。也許幸運的是,在標化考試、學科考試以及活動安排最緊湊的高二,可能我并不是真正的準備齊全。
直到高三,完成了文書撰寫修改和申請工作,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放飛自我后,我得到了競賽恢復的消息。秉著“再續(xù)前緣”的心思,同時也想給自己找些有意義的事情去忙活的心態(tài),我重新報名了比賽。這一次的備賽期,雖然比較短暫,但是我可以在幾乎無額外壓力的情況下全身心投入于此。這一次的專注,讓我能更加明顯地體認著自己每日的收獲。而已經(jīng)結束申請季的我,參賽時不再有任何的心理負擔,本著盡力了就無悔的想法,有思路就不遺余力地解題,無法肯定答案的題目也想盡辦法往正確答案靠攏。最后也算是有些超常發(fā)揮吧,得到了預期之外的高分。
很開心能在此次比賽中有所收獲,現(xiàn)在個人的專業(yè)目標方向也在往工程、數(shù)理方向靠攏。曾經(jīng)物理課上,Roger老師經(jīng)常結合他過往的工程師經(jīng)歷,與我們分享先進的人工智能、航天技術,還有埃隆馬斯克這般成就偉岸的科技企業(yè)家,從當時的一笑淡然,到如今切實思考將來所學的心無躊躇。希望將來的我也能在自己決定研究的領域有所建樹。
最后,我想對將來可能參加競賽或者在忙標化考試的學弟學妹們說,我認為課業(yè)考試與體育運動或者樂器演奏是有區(qū)別的,并非是細水長流。拉長戰(zhàn)線會讓人容易懈怠,誤認為來日方長。即便是比較自律的同學,也容易因塞滿了一整天的時間而感到滿足。但是衡量我們學習效果好壞的并非學習的時長,而是學到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把任務量化,把目標量化,甚至是給競爭對手想象出各項“能力數(shù)值”,這樣能更加直接有效的幫助自己實現(xiàn)目標。
在名校申請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有一份亮眼的競賽成績無疑能夠助力學子們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但我們不應該忘記,競賽的初衷,是讓學生們在更廣闊的平臺上得到鍛煉與自我突破,并且在一次次嘗試與突破中,更深入感受每一個學科的真正魅力。
莊志凌的參賽故事提醒著我們,當學子們以更純粹的動機去享受學科、享受比賽,或許反而能夠收獲一個更令人驚喜的結果。而他也以親身經(jīng)歷有力地證明著:收獲頂尖名校錄取并非教育的終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有終身學習、終身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